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深圳地鐵]深惠路上的飛龍-地鐵龍崗線高架段-旅程篇




由羅湖火車站出發,
經過大半小時的309公交車程,便到達布吉檢查站前.
(這繼續開往坪地的309的漫漫路程可覆蓋了整條
通了車的地鐵龍崗線)
偌大的路邊便是各線出關公交車的車站,
還有發往省內各處的長途巴在等客

草埔站與深惠路上的巴士站
















跟著人群走上天橋往草埔地鐵站,
只有四部的售票機應對人流明顯有點吃力,
高架的車站簡單明亮,
列車還未出發已經座無虛席了.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巴士書- 香港巴士回顧2010


香港巴士回顧是由尚線出版的巴士書系列,
由去年開始出版香港巴士回顧2009;
與另一出版社的香港巴士年鑑(下文稱:年鑑)不同,
它是以回顧之前的一年為命名,
因此2011年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是香港巴士回顧2010(下文稱:回顧).

回顧2010的封面與年鑑一樣是Wright車身B9TL,
不過是九巴而非城巴.
回顧2010其實做得很貼題,
無論是新路線,各款專利巴士新車,
旅遊巴士新車甚至是廣告巴士都沒有遺漏,
前面回顧的部份頗有點B會巴士之訊的影子,
而在附錄方面除了新領牌/除牌車輛外,
亦有2010年路線改動的列表,資訊完整.

內文方面,
新車的專題文章包括九巴威豪(前衛富豪),
嶼巴及珀麗灣青年;
舊車回顧就有中巴,新巴LA及九巴長茅;
另外有巴士大集會的回顧及B會新加坡馬來西亞之旅,
帶來了不少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巴士及旅遊巴照片;
進深的機械文章則有環保引擎的演進及新能源巴士在香港,
路線方面的文章就有巴士收費的演進及節日特別路線.

整體來說,
回顧的取材比較平衡,並且對年內巴士大事回顧更完整,
字數比巴士年鑑少,以圖片較多,
圖片質素較年鑑穩定,但歷史圖片較少;
(較為特別的圖有澳門巴士的維澳蓮運新車照,歐洲巴士博覽會的Wright Streetlite及消防署引入的消防巴士).

雖然部份回顧的作者也曾為年鑑的撰文,
不過可能是編者的刻意安排,
感覺上回顧各篇文章的行文風格較一緻,
比較傾向將平鋪敘事的方式描寫;
而年鑑作者背景多元,有車長亦有業內管理人士巴士迷,
行文各有千秋,觀點亦較多較有立場的評論.

排版比去年的回顧大有進步,版面安排更悅目,
也改善了前作MCW一書圖片太小難以看清的問題,
尤其值得一讚是有關新巴士路線的文章,
背景底圖便香港地圖上面劃了各條新路線走線,
表達方式清晰易明.


不過敗筆也在排版,
由於圖片說明排在每版的一角而非圖片旁邊,
每張圖片找說明,閱讀讓眼睛感覺疲勞.

回看2010年香港巴士業內大事
這本書便恰如其份地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紀錄.

目錄:
 -2010年巴士事件及精選廣告集
- 2010年旅遊巴巡禮
- 2010年香港巴士巡禮
- 前衛富豪新領域
- 國產公車登陸香港
- 消防巴士火速上場
- 香港巴士迷會20周年
- 中巴LA的光輝歲月
- 丹尼士長矛告別九巴
- 2011年澳門巴士起革命
- 環保柴油引擎技術剖析
- 新能源巴士在香港
- 香港巴士收費模式的演變
- 特別巴士路綫
- 歐洲巴士博覽會
- 巴士迷世界新馬之旅
- 2010新車車隊列表
- 2010退役車輛列表
- 2010路綫情報列表

香港巴士回顧2010
書號:ISBN978-988-18937-3-4
編著: 龔嘉豪
出版社: 尚線出版
售價:HKD200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深圳地鐵]深惠路上的飛龍-地鐵龍崗線高架段-建設篇

經過幾年發展,
深圳地鐵年內又有兩條新線通車,
分別是蛇口線(在又稱二號線)(在世界之窗與羅寶線一號線交匯)及
龍崗線(三號線)(暫未與其他路線接通),
2010年12月28日開始載客.

龍崗線按規劃由福田區益田站出發,
在福田,羅湖兩區左兜右轉穿過東門,
再折向北橫越昔日特區內外的分界-布吉檢查站.
爬上地面高架沿著深惠公路貫穿龍崗區,
經過布吉,丹竹頭,橫崗等地,
到達龍崗近龍崗天虹的雙龍站(前稱龍興街站).
全長41公里,設站30座,
現時先行通車布吉檢查站旁邊的草埔站至雙龍站的路段,
現時龍崗線已全線通車.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開卷樂- 香港巴士年鑑2011


記得當年買陳自瑜一年一本的巴士年鑑,
為每年的巴士大事存個檔已是每年伊始的習慣.
不過自2004年後巴士年鑑便沒有再出版,
得悉今年會有<香港巴士年鑑2011>出版,當然二話不說訂了一本.

厚皮精裝的年鑑,
封面依舊是新車抵港下船,
今年是城巴兩軸B9配Wright車身,
比對2004年當時是也是威殼富豪九巴的AVW.
跟以往的年鑑如出一徹,連內頁美術排版也是一個模樣,七年沒有變.

我欣賞陳生的書是他取材較廣,
除了巴士迷觀點外亦有車長,業內資深人士,熟稔機械人士寫稿,
像今年便有一篇由資深車長寫的長文,
另外亦有關於新巴董事鐘澤文先生的文章;
而且題材也不限香港,
外地方面常有英國/歐洲車展的篇幅及
外地新能源車輛發展等等的介紹,視野較廣.
(雖然看久了也覺得每年都是上海/東京/英國/新加坡四地,
但始終英國和新加坡因歷史原因,
巴士發展一向與香港較相似,較受注意),
可說在知識與趣味間取得平衡.


內頁承接往年年鑑的排版
今年年鑑依舊精彩,
不過重心放在新能源車型發展及新車落地,
有些地方卻被忽略,
近年退役熱狗相片也沒有,
新路線發展的回顧也付之闕如,
反而與巴士無關的篇幅卻有三篇,教人不解.

香港巴士年鑑2011目錄
一如既往,
開首主打的都是這年內新車的篇章,
包括九巴B9TL,
新一代兩軸雙層巴士(Enviro400/B9)
九巴Enviro200, 嶼巴珀麗灣青年,
九巴單層Scania, B7RLE等等,
唯獨少了九巴的Scania雙層巴士.

路線發展方面,篇幅乏善足陳,
難得今年有青沙公路新線249X及
近年少有全日長途線新巴798啟行,
年鑑竟然隻字不提,
只有一篇有關開逢巴士及
一篇講述近年北嶼路線發展的文章.

最令我覺得離題是今年非巴士文章多達三篇,
兩篇鐵路,一篇電車,
既然書名是巴士年鑑,而且年內題材不乏,
實在不解為何要有三篇離題文章….
如果要介紹其他交通工具一篇起兩篇止也夠了吧,
不然像對家一樣叫做交通年鑑名正言順好了.

而以往最精彩關於六七十年代巴士史的篇章可能已經題窮可沒有了,
(但一篇由業內人士寫關於九鐵巴士的篇章也很精采)

另外明顯看到的是圖片退步了,
不知道是數碼相片技術還是甚麼問題,
同一本書九十年代的照片一貫亮麗高質,
但介紹城巴E500的圖片明顯出現粒粒及白平衡,爆光等問題,
實在值得編者注意.
而香港巴士路線表也沒再印出了.
小瑕疵總會有,雖然加價至$220,
不過我覺得為這一年留個紀錄
<香港巴士年鑑2011>還是相當物有所值的一本書.

<香港巴士年鑑2011>
書號:ISBN962-920-038-4
編著:陳自瑜
出版社:北嶺國際
售價:HKD220
今年年宵會有得賣:
http://www.bsihobbies.hk/FF2011/special-2011.htm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廣州BRT初體驗


乘著廣州BRT新通車,
這趟到廣州便一試這個最鄰近香港的BRT系統,
(不過到這篇文章寫好也已經大半年了>_<)
BRT名稱來自bus rapid transit.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急速發展,
BRT憑著比興建電車輕軌地鐵低得多的成本及更高的靈活性,
成為了不少城市解決都市交通問題的方案.
現時,北京,廈門,常州,杭州都有營運中的BRT.
簡單來說,BRT就是以更高效率運作提供更可靠服務的巴士專線.
巴士行走與其他車輛相隔的專用道路,
可以是實體分隔有專用的道路旁邊,沒有其他車輛,
也可以是在原有道路劃一行車線做巴士線,
另外配合其他軟硬體施提升營運效率,
例如路口交通燈號號誌優先,GPS車輛智能調度,
低地台巴士,混合動力巴士,車外付款票證系統等等
提供比一般巴士更具吸引力的服務.




專用道路加上專用號誌,都是提升運作效率的方式
.
廣州brt在興建之初已經爭議不斷,
黃埔區一帶人口,
以中山大道一路比黃埔大道為多,
但與BRT大致平行的地鐵五號線走黃埔大道而BRT走中山大道,
雖然廣州地鐵一向往往開往人少之處以地鐵帶動開發的思維是一脈相承,
但以滿足運能來說無疑有點本末倒置.
▲ 廣州地鐵五號線的列車,地鐵五號線趕及於2009年底通車.


二則是中山大道本身交通已是十分繁忙動輒塞車

BRT佔用車道後部份路口要封閉不能左轉

自然引起部份道路使用者的反應.

BRT專用道路全長約23公里,
由天河區天河路至蘿崗區開發大道.
由廣州市區的天河體育中心往黃埔區的夏園,
廣州BRT充分發揮了BRT路線靈活的特性,
開通後共有31條路線行走.
配上
BRT標準橘色塗裝的全新宇通車隊,
跑在途經全段BRT專用道路上的B1線.

途經大沙地東近文沖的一台第三巴士駿威,BRT巴士車輛零活使用的優點正正表現了出來.

B1稱為擺渡線行走全段BRT專用道路由體育中心至夏園及B27外,
其他路線都會行走普通道路,並途經部份的BRT專用道,
BRT系統內互相轉乘同方向路線是不用補票的,
因此理論上單程$2的票價,
可以由廣州東面與東莞麻一水之隔的廣州開發區搭至東風西路中山紀念堂羅沖圍(B28>B1>B3)長達30公里的路程;
又或者由永和開發區搭至老城區的解放南路.
廣州BRT採用路中央專用道的方式興建.
好處是避免了被路邊停靠的的士,上落貨的貨車車流交匯,
但上落車月台便要建在路中心了.
廣州BRT最大敗筆是
設在路中心的月台都要靠天橋或隧道連接,
加上硬件規劃不良及受限於路面寬度,
大部份車站不設電梯或手扶梯,
不能無障礙到達,
那幾十級樓梯可真難到帶大件行李的市民及長者了,
2010年的建設缺乏了對弱勢社群須要的考慮可見設計是有點粗疏了.
BRT車站來往需要經過長長的樓梯.
車輛方面,現時所見有塗上了橘色BRT色彩的金龍宇通全新低地台巴士,
也有配有第三巴士及第二巴士標準色彩的金龍及安凱行走,
廣州BRT採用站台上先刷卡付款再上車的收費方式,
概念與倫敦當時引入CITARO有點類似,
同樣是將繳付車資的動作在上車前完成,
讓上落車可以在所有車門同步進行,盡量減少巴士靠站時間.
第二巴士的一台新駿威採用了新的頭臉設計.

不過廣州BRT是設有入閘機,
在進入月台候車前便要先付車資或拍羊城通付車資,
最奇怪的是雖然有類似售票亭的設,
但卻是不設找零,工作人員是做監票員的用途,
而部份站點繁忙時間只得一兩部入閘機的車站更是難以應付廣州BRT龐大的乘客人流,
因此在開通不久便有站點增設入閘機疏導人流.
BRT月台有實時車輛到站資訊,車輛分段按站停靠
.

BRT月台雖然設在馬路中間,但石屎做的上蓋底座也起著保護乘客安全的作用
.(網上圖片)
月台上設有月台幕門保障候車乘客安全,
而頂頭亦設有電子顯示屏顯示下一班到站巴士還有多遠才到,
為乘客提供優良實時資訊.





BRT月台設有半身幕門,保障候車乘客安全,
也考驗著司機們的技術
.
由於需要對準紅外線感應的月台幕門,
巴士在靠站時要比平常的車站來得準確,
在在考驗司機的功力.
月台與巴士地台是幾乎等高的,
如果司機能將巴士停貼站台,
平高的月台亦有助方便乘客上落,
不過由於BRT巴士仍會在普通道路以前門上車繳費,後門下車的模式運作,
車上設有錢箱及羊城通刷卡機,
這也往往造成乘客誤刷多次羊城通被多扣車資的問題.
而乘客未熟習brt車道內雙門上下車運作亦導致
擠在車頭上車及擠在車尾下車的情況使運作效率未能發揮,
以在車少人多的情況下,
某些大站出現下車乘客被上車乘客擠住,難於下車也不奇怪了.




BRT車隊上亦設有羊城通讀卡機及錢箱,部份不知就裏的乘客再次刷卡

.


由於BRT月台設有幕門,
當部份非設計作BRT用途的巴士增緩BRT路線,
便會出現中門對不齊月台幕門的尷尬情況
當天我們先搭五號線到東端的終點站文沖,
再轉乘到黃埔客運站
B29行經石化路才轉入BRT專用道的中山大道,
這一段近郊的中山大道路面特寬,
單單由路邊走到中央的BRT月台連上落樓梯月台也有過百米距離了…
之後我們再走到對面乘搭B1往西行天河體育中心方向,
乘搭的是全新的金龍BRT專用車型,
由於前車清走了不少乘客,
這班車的還不算太擁擠.





▲BRT內
一景,受限於石油氣缸設計,前半部座位都不能向前排列.
據說這批新車是氣囊避震,
行車很定很舒適,
只是在BRT車道內也不停被其他BRT巴士爬頭,
可能是司機未熟習操作,
由黃埔客運站搭至天河體育中心站無塞車共須時50分鐘,
比想像中慢,
但這是新春假期初七,
新春過後中山大道沿線幾十萬乘客,
才是對BRT運作效率及車輛調度的大考驗.




除了硬件外BRT的效率亦受用路人的質素影響,廣州BRT專用車道與其他車輛車道無


實體分隔,BRT運行往往受到其他車輛/行人闖入影響.



廣州的BRT雖然在上路之初飽受批評,
例如早上BRT巴士在BRT專用道上大排車龍變成長長的列車,
而中山大道社會車道因BRT開通而減少,
部份左轉路口被改道.


不過改善工作也在BRT開通後一直進行,
例如在早上繁忙時間開通大站快車;
部份BRT站點雙線西向通行增加運力等等;
而廣州現亦引入十八米掛接車輛,
著力提高改善BRT運力不足問題.




BRT車站的車道設計是頗寬的,也讓交委有空間在繁忙時間用調撥車道的方式盡量提升


車速.

不過雖然BRT系統讓公交優先使用有限的道路資源大方向正確,

但對幾十萬乘客實際搭車體驗來說,
尤其是在三十多度的廣州夏天,
上落樓梯多走近百米露天天橋才到達沒有樹蔭的車站,
再擠上爆棚的BRT公交車,
實在難讓人覺得服務有所進步,
甚至比起以前搭車所節省的時間,在上落出入車站轉車中都已抵銷了大部份.
再別說因路線重組多轉車的東部地區(如比開發區更東的新塘),
可見細節執行對於一個計劃的成敗與評價可以有極大的影響.


相關網頁:草根博客-心繪彩虹 (長期關注BRT的廣州博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Nuffnang